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公告 > 新乡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新乡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新乡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新乡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4年11月14日 12:28:32 访问量:1252

 

 

教办师〔201415

 

新乡市教育局

关于印发《新乡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局属各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精神,根据《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教师〔2014850)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为组织实施好我市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制定本方案,现将方案印发你们,并就提升工程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   要充分认识“提升工程”的重要意义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提升工程”基于学科,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按照“培训-测评-应用”的总体思路,2017年底前完成对全市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系统提升培训。通过“提升工程”的实施,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破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综合效益;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教师终身学习,有效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二、   要尽快学习相关文件,根据安排实施培训

各县(市)、区要根据《实施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学习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以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印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简称“两标准一指南”)(见附件2-4)等文件,充分了解本县、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现状并按照省、市统一安排组织培训并按要求制定本区域内的实施方案。

三、   要加强对“提升工程”的组织领导

1. 各县(市)、区及市属各学校要专门成立“提升工程”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本地、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各项事宜。

2.要重视诊断测评工作,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认真组织开展本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诊断测评工作,并建立健全测评数据库,充分利用测评数据,提高培训质量。

3.各县(市)、区教育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校、有关培训院校(机构)之间,要加强沟通联系,强化合作意识,强化协同创新,积极探索形成适合当地的混合培训模式;要营造良好应用氛围,建立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机制,确保我市“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附件:1. 新乡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            

 程实施方案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

       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

       4.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的通知

                         

                            2014年11月4

 

 

 

新乡市教育局办公室    主动公开     2014114印发

附件1

新乡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精神,根据《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教师〔2014850)要求,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合我市实际,为组织实施好我市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依据《教育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要求,建立开放式、多层次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体系,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帮助教师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展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实现专业自主发展。

   (二)总体任务

    2014年起,按照先骨干后全员、先试点后全面、逐步推进的原则,分年度、分层次组织开展全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提升。2014年启动提升工程,以卫辉、辉县两个县作为试点培训11300人,并总结经验,根据测评结果及时调整方案。到2017年底前完成全市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每位教师参加不少于100学时的“能力提升工程”专题培训,依托“国培计划”和其他专项计划开展50学时的全员培训,依托“市培”、“县培”、“校本”等开展50学时的先导性培训或持续性全员培训,并计入教师继续教育五年一周期360学时之中;通过培训,促进一线教师将信息技术有效融于课堂,建立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机制。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制度,逐步实现“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等项目与“提升工程”的融合和衔接,将全市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全部纳入“提升工程”中统筹实施。

二、培训对象及时间安排

12014年,卫辉、辉县两县初级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全体在职教师。

22015年—2017年,市属中小学及其他县(市)、区初级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全体在职教师。培训安排见附表1

三、培训模式

(一)实施主题式培训

    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促进各地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推行网络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二)实施教师自主选学

由于我市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满足不同学科、不同起点教师的能力提升需求,依托教育厅开发建设的提升工程省级管理平台和选学平台,推行“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师培训选学机制,确保按需施训。参训教师,运用测评工具,进行网上自我测评,通过自测,了解自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和实际需求,选择参加培训的能力等级及相对应的课程资源,实现自主选学。

  依托河南省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完善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年度学时登记和周期学分认定的信息化。

    (三)推行混合培训模式

    有效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骨干培训采用集中面授、网络研修与校本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全员培训采用网络研修、校本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校本研修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让一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将培训重心下移,以校为本,推动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优化培训方式方法,实施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移动智能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强化情境体验环节,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对于教育信息化较差的区域或学校,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

四、能力测评方式

   (一)分层次进行能力测评

   市教育局会同各县(市)、区教育局指导中小学依托省教育厅开发的测评工具,制定全员能力测评方案,将能力测评工作与推行教师自主选学、促进主动应用技术有机结合;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

  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开展过程性测评。建立动态测评机制,若首次测评不合格,必须提供定期补学补测机会,直至合格为止。对选择中级或高级的参训学员,如测评不合格,也要提供适当的补学补测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

    (二)有效应用能力测评数据

    有效利用过程性测评数据和终结性测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摸清需求,发现问题,充分发挥测评数据的决策参考和工作指导等作用,提升培训质量,推进技术应用。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规划及方案,确保提升工程质量、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训机构制定完善培训方案,确保按需施训;中小学校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教师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

五、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一)建立技术应用制度机制

    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形成教师积极参加能力培训和应用实践的激励机制;通过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示范校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充分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

   (二)推动技术应用综合创新

    建立信息技术应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主动应用动力。鼓励各县、各校创造性应用和多形式应用,促进学校常态使用和调动教师乐于使用。通过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与网上展示参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比赛和全体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

    六、完善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教育局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成立由李修国局长牵头,由师训、人事、财务、电教、教研等部门参加的市级“提升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对该工程实施工作进行指导监测;“提升工程”办公室设在教育局师训科,办公室成员由师训、电教、教研等多部门人员组成,负责项目实施的调研、绩效考核等具体事务。各县(市)区教育局要高度重视,将“提升工程”列入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整体规划,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绩效考核体系;参照市教育局做法,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具体负本区域内“提升工程”的组织管理,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制定管理办法,落实相关政策;积极协调,整合教师培训、教研、电教和科研等部门的力量,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指导,做好全员培训。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在“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各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创造环境,为教师校本研修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明确工作职责

    分级负责,分类指导。明确各级职责。按照“省级培训抓重点,市县培训保全员,学校研训重应用”的体系分级推进。教育厅负责搭建平台,开发资源,重点对中小学校长、培训者和骨干教师进行提升培训;市教育局、县(市)、区教育局负责组织项目调研、研制实施计划、组织学员开展培训和测评,监管和指导能力测评工作;各中小学校要加强校本研修规划和管理,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动应用。

    市教育局根据省教育厅统筹安排,制定实施方案,开展业务指导、测评监控,实施县级骨干培训等工作。

   各县(市)、区教育局负责开展本区域教师全员培训。通过开展专项调研、分析现状、摸清教师需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培训计划,分年度、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测评和应用,并实施校级骨干培训,有效指导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切实加强对能力测评的监管和对技术应用的考评。

    中小学校负 责校本研修的规划、实施、管理和能力应用测评,有效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三)加强经费保障

    教育厅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管理平台建设、专项培训、资源开发、能力测评和成果推广等工作。在“国培计划”专项经费中切块用于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新乡市及各县(市)、区教育局要从2013年新增生均经费60元中切块安排专项经费,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方面的硬件建设。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5%中安排专项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四)强化监管评估

    各县(市)、区重点加强中小学校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监管评估。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标率纳入市、县和学校工作目标管理督导考核指标体系。

    试点县要根据本方案要求,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确保提升工程稳步推进。

 

 

 

 

 

 

 

 

 

 

 

 

 

 

 

 

 

附表

新乡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提升工程规划表

年份

参训对象

培训人数

合计

培训总数

2014

卫辉

4557

11300

45547

辉县

6743

2015

局属学校

2680

11416

红旗区

2296

卫滨区

1698

凤泉区

1263

牧野区

2176

工业园区

49

高新区

612

平原新区

642

2016

新乡县

3182

11416

获嘉县

3152

原阳县

5082

2017

原阳县

843

11415

延津县

4621

封丘县

5951

注:此表不含高中教师,教师数以2013年教育统计年鉴为参考,具体实施时随教师数变化略有调整。

附件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

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

教师厅〔2014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

2014527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

一、总则

(一)《能力标准》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二)《能力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其中,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本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二、基本内容

维度

I.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II. 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1. 理解信息技术对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意识。

1. 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具有主动探索和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意识。

2. 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

2. 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了解其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

3. 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能熟练应用。

3. 探索使用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

4.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

4. 利用技术手段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相连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5. 具备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能够以身示范。

5. 帮助学生树立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6. 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找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契合点。

6. 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确定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契合点。

7. 设计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过程。

7. 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与学习活动。

8. 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

8. 合理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9. 加工制作有效支持课堂教学的数字教育资源。

9. 设计学习指导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索、反思与创造。

10.确保相关设备与技术资源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正常使用。

10.确保学生便捷、安全地访问网络和利用资源。

11.预见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

11.预见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能遇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

12.利用技术支持,改进教学方式,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12.利用技术支持,转变学习方式,有效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3.让每个学生平等地接触技术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注意力。

13.让学生在集体、小组和个别学习中平等获得技术资源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14.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观察和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调整。

14.有效使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反馈,对学习活动进行及时指导和适当干预。

15.灵活处置课堂教学中因技术故障引发的意外状况。

15.灵活处置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发生的意外状况。

16.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提升技术素养并发挥其技术优势。

16.支持学生积极探索使用新的技术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活动。

17.根据学习目标科学设计并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

17.根据学习目标科学设计并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并合理选取或加工利用评价工具。

18.尝试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并能整理与分析,发现教学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18.综合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学情分析,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依据。

19.尝试利用技术工具开展测验、练习等工作,提高评价工作效率。

19.引导学生利用评价工具开展自评与互评,做好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

20.尝试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

20.利用技术手段持续收集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关键信息,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

21.理解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具备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自我反思与发展的意识。

22.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活动,养成网络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23.利用信息技术与专家和同行建立并保持业务联系,依托学习共同体,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24.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25.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实现学用结合。

三、实施要求

(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能力标准》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能力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并完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切实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培训课程,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相关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中小学校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规划,整合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做好校本研修,为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有效支持。要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日常工作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四)中小学教师要将《能力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机会,更新观念、补充知识、提升技能,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养成良好的应用习惯,积极反思,勇于探索,将信息技术融于教学和师生交流等各个环节,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拓宽成长路径,实现专业自主发展,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附录: 术语表

1.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

2.通用软件:是指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通用性软件,例如办公软件、即时交流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等。

3.学科软件:是指特别适用于某些学科的软件,如几何画板、在线地图、听力训练软件、虚拟实验室等。

4.数字教育资源:是对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主题学习资源包、电子书、专题网站等各类与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资源的统称。

5.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泛指以信息技术支持为显著特征的教学形态。

6.技术资源:是对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资源的统称。

7.网络教学平台:是对能够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支持的网络平台的统称,如网络资源平台、网络互动平台、课程管理平台、在线测评系统、在线教学与学习空间等。

8.移动设备:是对便携式计算通讯设备的统称,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9.评价工具:是指开展评价所使用的各种支持工具,如试卷、调查问卷、测试量表、评价量规、观察记录表、成长记录或电子档案袋等。

10.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是指支持教师进行学习、交流、研讨等活动的网络平台,一般具备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等功能,能够建立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汇聚与生成研修资源,支持教师进行常态化研修。

 

附件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

   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

 

教师厅函〔2014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师范大学,有关单位:

为指导各地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规范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我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

2014530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课程标准(试行)

一、总则

(一)为指导各地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规范引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以下简称:能力标准),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类似培训时可参照执行本标准。

(二)《课程标准》综合考虑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差异,旨在满足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起点教师的能力提升需求,推行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师培训选学机制,确保按需施训。

(三)《课程标准》要求实施主题式培训,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促进各地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推行网络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四)《课程标准》依据能力标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设置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3个系列的课程,共27个主题,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五)《课程标准》对教师在培训中的实践任务和学习成果提出明确要求,旨在推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协同开展教师应用成效评价,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工作,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切实得到提升。

二、课程目标

(一)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在网络教学、移动学习等信息化环境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展综合素质。

(三)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树立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意识,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学会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及区域研修,养成网络学习习惯,促进终身学习,实现专业自主发展。

三、课程主题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分别设15个和9个主题,由技术素养类、综合类、专题类课程主题构成。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系列课程设3个主题,对应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主题。培训机构要依据课程主题,分学科(领域)开发课程,供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能力起点的教师选学。

(一)依据技术素养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树立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适应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学会操作常用信息技术设备,运用通用软件和学科软件,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制作等。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

(二)依据综合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在整体教学流程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讲授、启发教学等;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和移动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依据专题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关键环节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教育教学实效。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导入、讲解、技能训练、总结与复习、评价等教学环节;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和移动学习环境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任务设计、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学习过程监控、学习评价等环节。

(四)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利用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社区等,有效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协同备课、经验分享、课例研究、专题研讨、教学反思等校本及区域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主题及代码列表如下,各主题具体说明见附件1

 

类别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技术

素养类

T1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

T2多媒体教学环境认知与常用设备使用

T3学科资源检索与获取

T4素材的处理与加工

T5多媒体课件制作

T6学科软件的使用

T7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

T16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与管理

T17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T18适用于移动设备的教学软件应用

综合类

T8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学科教学

T9交互多媒体环境下的学科教学

T10学科教学资源支持下的课程教学

T19网络教学环境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T20移动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专题类

T11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T12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T13技术支持的学生技能训练与指导

T14技术支持的总结与复习

T15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

T21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任务设计

T22技术支持的学习小组的组织与管理

T23技术支持的学习过程监控

T24技术支持的学习评价

教师专业发展

T25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

T26教师工作坊与教师专业发展

T27网络研修社区与教师专业发展

四、课程建设要求

各地要根据《课程标准》,建设一批能够符合地方实际,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培训机构要注重与中小学合作,重点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典型案例资源、微课程资源,加工生成性资源和校本特色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

(一)要切实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工作。探索利用测评工具,分析诊断不同地区、不同能力起点、不同学科(领域)教师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

(二)要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以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为主线,以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和关键环节为重点,以改善教育教学行为为目的,将技术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三)要适应开展混合式培训的需要。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根据开展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要求,合理设计教师实践任务,科学设计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教师学用结合。

(四)要注重分学科(领域)开发培训课程。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特点,确定培训课程内容,运用典型案例,帮助教师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教学重难点问题。

(五)要依据课程主题开发具体课程。按照课程主题说明,选择全部或部分内容要点,参照课程示例,设计具体课程。同一课程主题下,可根据需要设计多门课程。要特别关注实践任务、案例资源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六)要遵循课程目标、内容与评价的一致性。课程目标须体现课程主题描述的相关内容,具体可测。要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契合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要合理设计评价指标和方式,确保有效评价学习效果。

(七)要符合相关技术和格式要求。音视频、多媒体课件、文本、动画等课程资源要采用通用格式与标准,具有兼容性,保证学习者能够使用不同浏览器与通用播放软件进行学习。为便于课程规范管理,所建课程应按统一模板(附件2)进行说明。

(八)要提供功能完备的课程运行平台。平台须具备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研修社区等研修功能,满足混合式培训需要。具有充足的网络带宽,能够有效实现多网联通。

五、课程实施要求

(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审核遴选工作。要依据《课程标准》,本着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对拟纳入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课程进行认真审核,遴选出高质量的课程资源。要将课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遴选的重要条件。要将一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满意度,作为课程评审和培训机构调整的重要依据。

(二)各地要在训前测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多套培训课程组合菜单,便于教师选学。要合理配置技术素养类、综合类、专题类和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以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为重点,技术素养类课程原则上不超过规定学时的三分之一。要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教师培训服务信息,组织教师选学。

(三)各地在课程实施中,要加大培训模式创新力度,推行将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重点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现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培训机构要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要分工协作,分级建立培训者队伍,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要将培训重心下移,以校为本,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附件:1.课程主题说明

         2.课程说明模板

         3.术语表

附件1

课程主题说明

课程主题

T1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

主题描述

信息技术是促进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本主题学习,使教师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变革产生的影响及作用。

对应能力标准:I-1II-1

内容要点

1.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2.新技术在当前教育领域的主要应用;

3.教育领域中新技术应用趋势。

每门课学时建议

2

实践任务

此主题不做要求。

案例资源

提供信息技术引发教育教学变革的典型案例。

考核评价建议

学习反思。

课程示例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变革。

课程主题

T2 多媒体教学环境认知与常用设备使用

主题描述

多媒体教学环境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基本环境。通过本主题学习,使教师科学认知多媒体教学环境,能正确使用常用设备,优化教学过程。

对应能力标准:I-2

内容要点

1.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教学功能;

2.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常用设备的使用方法;

3.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常用设备的一般问题及解决方法。

每门课学时建议

10

实践任务

设计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实践任务,制定实践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完成环境认知和常规使用。

案例资源

提供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常用设备操作使用的微课程。

考核评价建议

提交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课程示例

1.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2.电子白板基本功能的操作与使用。

3.投影机的基本操作。

4.实物展台的使用。

5.触控电视的操作与使用。

6.常见数码设备的基本操作。

课程主题

T3 学科资源检索与获取

主题描述

检索、获取恰当的数字教育资源是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通过本主题学习,使教师了解获取数字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具备合理选用资源的能力。

对应能力标准:I-4 I-8I-9

内容要点

1.利用教育资源类网站获取资源的方法;

2.利用搜索引擎检索、筛选资源的方法;

3.资源下载、存储与管理方法;

4.优秀教育资源网站的介绍与使用。

每门课学时建议

10

实践任务

设计利用不同搜索引擎、资源网站进行资源检索与获取的实践任务,制定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开展实践。

案例资源

提供使用不同搜索引擎、优秀资源网站的微课程。

考核评价建议

提交实践报告。

课程示例

1.搜索引擎的使用。

2.数字教育资源的下载、存储与管理。

3**教育资源网站的使用。

课程主题

T4 素材的处理与加工

主题描述

根据教学需求,选择恰当的工具,对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进行编辑、修改与制作是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通过本主题学习,提高教师处理与加工素材的能力。

对应能力标准:I-4I-9

内容要点

1.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完成日常文字处理工作;

2.选择恰当的图像处理软件,处理与制作图像素材;

3.选择恰当的音频处理软件,处理与制作音频素材;

4.选择恰当的视频处理软件,处理与制作视频素材;

5.选择恰当的动画处理软件,处理与制作动画素材。

每门课学时建议

10

实践任务

设计素材处理与加工的实践任务,制定实践指导方案,指导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处理与制作相应的教学素材

案例资源

提供文字处理、图像处理、音频处理、视频处理、动画处理等软件使用的微课程。

考核评价建议

提交作品。

课程示例

1.教学文档的编辑与制作。

2.图片素材的处理与加工。

3.音视频素材的编辑与加工。

4.动画素材的加工与制作。

课程主题

T5 多媒体课件制作

主题描述

多媒体课件是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本主题学习,使教师具备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对应能力标准:I-3I-4I-9

内容要点

1.多媒体课件的类型;

2.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要求与流程;

3.根据教学需要恰当选择并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

每门课学时建议

16

实践任务

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实践任务,制定实践指导方案,指导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多媒体课件。

案例资源

提供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使用的微课程资源。

考核评价建议

1.多媒体课件作品。

2.对应用多媒体课件的评价。

课程示例

1.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

2.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3.电子书的设计与制作。

4.利用电子白板内置工具制作**学科教学课件。

课程主题

T6 学科软件的使用

主题描述

学科软件是信息技术支持学科教学的重要工具。通过本主题学习,使教师具备应用学科软件的意识,能根据学科特点,合理选用学科软件,增强教学有效性。

对应能力标准:I-3I-8I-10 II-3II-8

内容要点

1.学科软件的功能;

2.学科软件的应用。

每门课学时建议

12

实践任务

设计利用学科软件开展学科教学的实践任务,制定实践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完成教学实践

案例资源

提供学科软件使用的微课程资源。

考核评价建议

使用学科软件开展教学的课堂实录片段。

课程示例

**教学软件的使用,比如:几何画板的使用,化学仿真实验工具的使用。

课程主题

T7 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

主题描述

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是信息化社会教师的必备素养。通过本主题学习,使教师具备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的意识,并掌握帮助学生树立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的策略与方法。

对应能力标准:I-5II-5

内容要点

1.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的内涵;

2.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失范的行为表现及危害;

3.常见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应对;

4.培养学生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的策略与方法。

每门课学时建议

2

实践任务

此主题不做要求。

案例资源

提供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的典型案例。

考核评价建议

案例分析。

课程示例

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

课程主题

T8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学科教学

主题描述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通过本主题学习,提升教师在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采用讲授、启发等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

对应能力标准:I-1I-20

内容要点

1.数字教育资源与软件的类型及功能;

2.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选择恰当数字教育资源与软件的策略;

3.采用讲授、启发等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时,有效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与软件的方法和策略;

4.在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采用讲授、启发等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常见问题与应对。

每门课学时建议

12

实践任务

设计在简易多媒体环境下,利用数字教育资源与软件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任务,制定实践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完成学科教学实践

案例资源

提供在简易多媒体环境下,利用数字教育资源与软件进行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

考核评价建议

1.教学设计方案。

2.一个完整课时的教学实录。

3.反思报告。

课程示例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比如: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语文教学。

课程主题

T9交互多媒体环境下的学科教学

主题描述

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通过本主题学习,提升教师在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主的多媒体环境下,采用讲授、启发等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

对应能力标准:I-1I-20

内容要点

1.      交互式电子白板内置资源与学科软件的教学应用;

2.      外部数字教育资源与软件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教学应

用;

3.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选择恰当的数字教育资源与软件的策略;

4.采用讲授、启发等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时,有效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功能的方法和策略;

5.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采用讲授、启发等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常见问题与应对。

每门课学时建议

≤16

实践任务

设计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利用数字教育资源与软件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任务,制定实践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完成学科教学实践

案例资源

提供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利用数字教育资源与软件进行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

考核评价建议

1.教学设计方案。

2.一个完整课时的教学实录。

3.反思报告。

课程示例

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比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课程主题

T10 学科教学资源支持下的课程教学

主题描述

本主题主要针对因缺乏师资无法正常开设相应学科的农村学校,帮助教师有效利用通过卫星与互联网传送的整门课程学科教学资源,开展学科教学。通过本主题学习,促进教师掌握利用学科教学资源实施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开设相应课程,提升教学质量。

对应能力标准:I-2I-4I-6I-11I-14I-15

内容要点

1.学科教学资源运行设备的使用;

2.学科教学资源的类型及内容;

3.学科教学资源的教学应用策略与方法。

每门课学时建议

≤10

实践任务

设计利用学科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实践的任务,制定实践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完成教学实践。

案例资源

提供由学科教学资源支持的课程教学应用典型案例。

考核评价建议

1.资源使用与学习活动组织方案。

2.案例分析。

课程示例

利用学科教学资源支持的**学科教学,比如:利用国家课程资源支持的英语教学。

课程主题

T11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主题描述

有效的课堂导入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本主题学习,帮助教师掌握技术资源支持下的多种课堂导入方式,提高课堂导入效果。

对应能力标准:I-6I-9I-12I-13

内容要点

1.      各类技术资源在不同课堂导入中的作用;

2.      技术资源支持的课堂导入类型及选择策略;

3.技术资源支持的课堂导入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每门课学时建议

≤6

实践任务

设计利用技术资源支持课堂导入的实践任务,制定实践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完成课堂导入环节的教学实践。

案例资源

提供利用技术资源支持的课堂导入典型案例。

考核评价建议

1.技术资源支持的课堂导入设计方案。

2.课堂实录片段。

3.实践反思报告。

4.案例分析。

课程示例

1**学科教学中运用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导入。

2**学科教学中运用学科软件优化课堂导入,比如:几何画板优化数学课堂导入。

课程主题

T12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主题描述

利用技术支持课堂讲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本主题学习,提升教师恰当利用技术资源进行课堂讲授的能力。

对应能力标准:I-6I-16

内容要点

1.不同类型的技术资源在课堂讲授中的作用;

2.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技术资源的策略;

3.课堂讲授中应用不同类型技术资源的方法。

每门课学时建议

≤6

实践任务

设计利用技术资源支持课堂讲授的实践任务,制定实践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完成课堂讲授环节的教学实践。

案例资源

提供利用技术资源支持课堂讲授的典型案例。

考核评价建议

1.技术资源支持的课堂讲授设计方案。

2.课堂实录片段。

3.案例分析。

课程示例

1.数字教学资源支持的**学科课堂讲授,比如:运用数字教学资源优化语文课堂讲授。

2.教学软件支持的**学科课堂讲授,比如:运用几何画板优化数学课堂讲授。

课程主题

T13 技术支持的学生技能训练与指导

主题描述

运用相应技术资源支持实验、技能训练等类型的课堂教学,能有效提升教学实效,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语言表达、实验操作、形体运动等技能。通过本主题学习,帮助教师掌握利用技术资源开展学生技能训练与指导的策略与方法。

对应能力标准:I-6I-16

内容要点

1.      适用于学生技能训练的技术资源类型及作用;

2.技术资源在学生技能训练中的应用策略与方法。

每门课学时建议

≤6

实践任务

设计利用技术资源开展学生技能训练的实践任务,制定实践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开展相应的学生技能训练。

案例资源

提供利用技术资源开展学生技能训练的典型案例。

考核评价建议

1.技术资源支持的技能训练与指导设计方案。

2.课堂实录。

3.案例分析。

课程示例

1.数字教育资源支持的**技能的训练与指导,比如:数字教育资源支持的发音与朗读训练。

2.学科软件支持的**技能训练与指导,比如:虚拟实验室支持的化学实验技能训练与指导。

课程主题

T14技术支持的总结与复习

主题描述

教师合理利用技术资源支持总结与复习,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巩固与内化所学知识。通过本主题学习,帮助教师掌握利用技术资源支持总结与复习的策略与方法。

对应能力标准:I-3I-7I-8I-10I-15II-3II-7II-15

内容要点

1.技术资源在总结与复习中的作用;

2.根据单课、单元和课程的总结与复习需要,选择恰当技术资源的策略;

3.技术资源在总结与复习中的应用策略与方法。

每门课学时建议

≤6

实践任务

设计利用技术资源开展总结与复习的实践任务,制定实践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开展总结与复习环节的教学实践。

案例资源

提供利用技术资源支持总结与复习的典型案例。

考核评价建议

1.技术资源支持的总结与复习设计方案。

2.案例分析。

课程示例

利用学科软件进行单元总结与复习,比如: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地理学科的单元总结与复习。

课程主题

T15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

主题描述

利用技术资源支持教学评价,能够提升教师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效率。通过本主题学习,提升教师应用技术资源进行教学评价的能力。

对应能力标准:I-3I-17I-20II-3II-17II-19

内容要点

1.      适用于教学评价的技术资源类型及作用;

2.      根据教学评价需要选择恰当技术资源的策略;

3.      适用于信息化教学的评价量规设计与制作;

4.利用技术工具支持评价信息收集、统计与分析的方法及应用策略。

每门课学时建议

≤10

实践任务

设计利用技术资源支持教学评价的实践任务,制定实践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完成评价环节的教学实践。

案例资源

提供利用技术资源支持教学评价的典型案例。

考核评价建议

1.技术资源支持的教学评价环节设计方案。

2.设计评价量规。

课程示例

1**工具与软件支持的教学评价,比如:基于电子表格软件的学生成绩分析。

2.评价量规的设计与制作。

3.数据处理软件在教学评价中的使用。

课程主题

T16 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与管理

主题描述

基于公共服务平台创建的网络学习空间具备知识管理与共享、学习交流与互动等功能,为在线教学或移动学习提供支持,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通过本主题学习,帮助教师掌握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与管理方法。

对应能力标准:II-3II-4

内容要点

1.利用国家与地方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社会化平台,构建网络学习空间;

2.网络学习空间的管理与使用。

每门课学时建议

≤2

实践任务

设计利用国家或地方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社会化平台进行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的实践任务,制定实践指导方案,指导教师构建网络学习空间。

案例资源

提供利用不同平台构建网络学习空间的典型案例。

考核评价建议

分享个人的网络学习空间。

课程示例

1.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网络学习空间。

2.利用社会化平台构建网络学习空间。

课程主题

T17 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主题描述

网络教学平台是指能够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的网络平台的统称。通过本主题学习,帮助教师提升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的能力。

对应能力标准:II-3II-4

内容要点

1.常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类型与功能;

2.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策略与方法。

每门课学时建议

≤4

实践任务

设计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实践任务,制定实践指导方案,指导教师使用可获得的国家、地方或社会性网络教学平台。

案例资源

提供教师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典型案例。

考核评价建议

提交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报告。

课程示例

**平台的功能与教学应用。

课程主题

T18 适用于移动设备的教学软件应用

主题描述

利用移动设备开展教学可以有效拓展课堂教学,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供支持。通过本主题学习,帮助教师掌握适用于移动设备的代表性教学软件。

对应能力标准:II -2II -3、II -4

内容要点

1.      适用于移动设备的教学软件类型与功能;

2.      适用于移动设备的教学软件操作方法与应用策略。

每门课学时建议

≤4

实践任务

设计应用特定教学软件的实践任务,制定实践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实践。

案例资源

提供利用移动设备支持教学的典型案例。

考核评价建议

提供教学软件使用报告。

课程示例

支持开展课堂实时互动的移动设备软件应用。

课程主题

T19 网络教学环境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主题描述

利用网络教学环境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通过本主题学习,提升教师利用网络教学环境有效组织与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能力。

对应能力标准:II-1II-20

内容要点

1.利用技术资源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环境的方法;

2.网络教学环境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流程、组织管理方法与学生学习指导策略;

3.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4.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常见问题与应对。

每门课学时建议

≤16

实践任务

设计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践任务,制定实践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完成教学实践。

案例资源

结合学科(领域),提供网络教学环境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典型案例。

考核评价建议

1.教学设计方案。

2.学生作品。

3.教学反思报告。

课程示例

1.网络环境中的项目学习。

2.网络环境中的问题解决学习。

3.专题资源网站支持的探究式教学。

4.虚拟实验室支持的研究性学习。

课程主题

T20 移动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主题描述

移动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移动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等)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通过本主题学习,提升教师利用移动学习环境有效组织与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能力。

对应能力标准:II-1II-20

内容要点

1.利用移动学习设备和技术资源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环境的方法;

2.移动教学环境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流程、组织管理方法与学生学习指导策略;

3.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在移动教学环境中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4.在移动教学环境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常见问题与应对。

每门课学时建议

≤12

实践任务

设计在移动学习环境中利用移动设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践任务,制定实践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完成教学实践。

案例资源

结合学科(领域),提供移动学习环境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典型案例。

考核评价建议

1.教学设计方案。

2.学生作品。

3.教学反思报告。

课程示例

1.移动学习环境支持的综合实践活动。

2.移动学习环境支持的个性化学习。

课程主题

T21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任务设计

主题描述

科学设计探究学习任务是利用技术资源支持,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必要准备。通过本主题学习,帮助教师掌握设计技术资源支持的探究学习任务的策略与方法。

对应能力标准:II-6II-8II-11II-12

内容要点

1.探究学习任务的类型及所需的技术资源;

2.技术资源支持的探究学习任务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每门课学时建议

≤6

实践任务

设计技术资源支持的探究学习任务,制定实践指导方案,指导教师针对具体教学单元完成探究学习任务的设计。

案例资源

结合学科(领域),提供技术资源支持的探究学习任务设计的典型案例。

考核评价建议

1.学习任务设计。

2.案例分析。

课程示例

技术支持的**学科(领域)探究学习任务设计。

课程主题

T22技术支持的学习小组的组织与管理

主题描述

学习小组的组织管理是有效进行技术支持的合作探究学习的关键。通过本主题学习,帮助教师掌握技术支持的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对应能力标准:II-10II-16

内容要点

1.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合理组建学习小组的策略与方法;

2.学生在网络或移动学习环境中有效沟通与合作的指导策略与方法;

3技术支持的学习小组的组织与管理的常见问题与应对。

每门课学时建议

≤6

实践任务

设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任务,制定实践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完成学习小组的组织与管理。

案例资源

提供网络或移动学习环境中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的典型案例。

考核评价建议

1.技术支持的学习小组的组织与管理设计。

2.经验分享。

课程示例

1.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合作学习。

2.移动学习环境中的合作学习。

课程主题

T23技术支持的学习过程监控

主题描述

在周期相对较长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手段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干预,进而提升学习有效性和成果质量。通过本主题学习,提升教师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监控与干预的能力。

对应能力标准:II-12II-16

内容要点

1.支持学习过程监控的技术资源类型及功能;

2.技术资源支持下的学习过程监控的策略与方法;

3技术资源支持下的学习干预的策略与方法

每门课学时建议

≤6

实践任务

设计利用技术资源支持学习过程监控的实践任务,制定实践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完成学习过程监控的教学实践。

案例资源

提供利用技术资源开展学习过程监控的典型案例。

考核评价建议

经验分享。

课程示例

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学习过程监控。

课程主题

T24技术支持的学习评价

主题描述

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学习评价是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提升学习效率、确保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通过本主题的学习,提升教师利用技术支持有效开展学习评价的能力。

对应能力标准:I-3II-3II-17II-20

内容要点

1.学习评价方式及所需的技术资源;

2.技术支持的评价工具的设计;

3.技术支持的评价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4.技术支持的过程评价的组织与管理策略。

每门课学时建议

≤6

实践任务

设计利用技术资源(如在线问卷调查、博客、电子档案袋)支持学习评价的实践任务,制定实践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完成学习评价实践。

案例资源

提供利用技术支持进行学习评价的典型案例。

考核评价建议

1.技术支持的学习评价设计。

2.技术支持的学习评价报告。

课程示例

1.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的学习过程评价。

2.评价工具支持的学习过程评价,比如:电子档案袋支持的学习过程评价。

课程主题

T25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

主题描述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通过本主题学习,帮助教师加深对能力标准的理解,增强教师主动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意识。

内容要点

1.能力标准定位;

2.能力标准内容解读。

每门课学时建议

实践任务

此主题不做要求。

案例资源

此主题不做要求。

考核评价建议

心得体会。

课程示例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

课程主题

T26教师工作坊与教师专业发展

主题描述

教师工作坊可以有效支持教师利用网络平台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合作学习、协同教研。通过本主题学习,帮助教师学会利用教师工作坊开展网络研修活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对应能力标准:C21C25

内容要点

1.教师工作坊的功能与作用;

2.利用教师工作坊开展研修的策略与方法;

3.优秀教师工作坊案例介绍;

4.教师工作坊组织管理的常见问题及应对。

每门课学时建议

≤4

实践任务

结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设计教师工作坊实践任务,进行工作坊研修体验。

案例资源

提供教师利用工作坊促进专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考核评价建议

分享在教师工作坊中的成长经验。

课程示例

利用教师工作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主题

T27 网络研修社区与教师专业发展

主题描述

网络研修社区能够有效支持区域性或校本研修活动,将线上研修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开展混合式培训,实现教师常态化研修。通过本主题学习,帮助教师学会利用网络研修社区开展研修活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对应能力标准:C21C25

内容要点

1.网络研修社区的功能与作用;

2.有效参与网络研修社区学习活动的策略与方法;

3.利用网络研修社区进行校本研修的策略与方法;

4.优秀网络研修社区案例介绍。

每门课学时建议

≤6

实践任务

结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设计利用网络研修社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任务,进行网络研修体验。

案例资源

提供教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促进专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考核评价建议

分享在网络研修社区中成长的经验。

课程示例

1.利用网络研修社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网络研修平台支持的校本研修。

 

 

 

 

 

 

 

 

 

 

 

 

 

 

 

 

 

 

附件2

课程说明模板

课程名称

 

提交单位

 

所属主题

(代码+名称)

对应能力标准

(代码)

学时

 

学段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信息技术   科学  思想品德  综合实践  体育

美术  音乐  通用技术

学前教育

通识课程

其他)

内容要点

简要描述课程主要内容

 

 

 

 

 

 

 

附件3

术 语表

1.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

2.网络教学环境:是指由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简易或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以及其他学生终端(为每个学生或小组配备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终端设备)构成的,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学科软件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与学活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3.移动学习环境:是指由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学习终端设备构成的,能够使师生获得数字教育资源、学科软件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教与学活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4.通用软件:是指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通用性软件,例如办公软件、即时交流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等。

5.学科软件:是指特别适用于某些学科的软件,如几何画板、在线地图、听力训练软件、虚拟实验室等。

6.数字教育资源:是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主题学习资源包、电子书、专题网站等各类与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资源统称。

7.信息化教学:泛指以信息技术支持为显著特征的教学形态。

8.技术资源:是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资源的统称。

9.网络教学平台:是能够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支持的网络平台的统称,如网络资源平台、网络互动平台、课程管理平台、在线测评系统、在线教学与学习空间等。

10.移动设备:是便携式计算通讯设备的统称,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11.评价工具:是指开展评价所使用的各种支持工具,如试卷、调查问卷、测试量表、评价量规、观察记录表、成长记录或电子档案袋等。

12.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是指支持教师进行学习、交流、研讨等活动的网络平台,一般具备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等功能,支持建立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汇聚与生成研修资源,保障教师开展常态化研修。

 

 

 

 

 

 

附件4

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

能力测评指南》的通知

教师司函〔20145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做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工作,规范指导各地组织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我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本指南,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实施细则,并报我司。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201477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

一、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指导各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要求,特制定本指南。组织实施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工作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  各地要按照“以评促学、以评促用”的基本原则,认真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诊断测评、培训测评,探索实施发展测评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测评方式方法,明确责任分工,完善测评体系。要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科学确定测评内容,开发测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测评系统,确保测评结果客观有效。

第三条  各地要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为抓手,帮助教师合理选学,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确保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成效。

二、测评内容

第四条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的内容主要包括: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能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第五条  诊断测评应涵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各项指标,帮助教师找准能力发展短板,确定学习目标,为教师有效选学提供依据;帮助各地把握教师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课程资源。

第六条  培训测评重在衡量教师参训成效,包括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成效。要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确定测评内容,包括教师线上课程学习成效、线下实践任务完成情况和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等。

第七条  发展测评重在通过测评系统,注重利用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帮助教师了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程度,科学评价能力发展水平。测评内容须密切联系教师一线教学和专业发展实际,反映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程度。

三、测评方式

第八条  各地要根据测评工作需要采取切合的测评方式。诊断测评以教师利用测评工具(系统)进行自测为主;培训测评由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中小学校利用教师学习成效信息和实践成果证明等进行评价;发展测评应通过测评系统进行,以教师自测为主,有条件的省份可组织进行测评,为评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提供依据。

第九条  各地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成果,开发符合本地需要的测评工具(系统),也可直接选用或改造利用国家推荐的测评工具(系统)。

第十条  各地和中小学校要做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实践环节的测评工作。要根据不同实践任务,采取现场评课、成果证明和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测评,要注重建立教师互评机制。

第十一条 各地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依托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测评信息,分析测评数据,优化测评管理流程,提升测评效率,不断提高测评服务水平。

四、测评实施

第十二条 各地要做好全体中小学教师参训前进行诊断测评的组织工作。依据测评结果,教师进行合理选学,教育行政部门及时调整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计划,培训机构完善培训方案、优化课程资源,中小学校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校本研修。

第十三条 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要结合培训实施进程,做好培训测评工作。培训机构会同中小学校将教师线上课程学习成效、线下实践任务完成情况和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证明等提交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发放相应证书。

第十四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实施发展测评。要组织开发或选用符合本地需要的测评工具(系统),为教师进行能力发展测评提供便捷有效服务,激发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

第十五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合理利用诊断测评、培训测评和发展测评结果,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评定,为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挂钩奠定基础。暂时不具备相关条件的省份可结合诊断测评和培训测评进行评定。

五、测评管理

第十六条  教育部负责宏观指导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工作,对各地测评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利用信息管理平台汇集测评信息,定期通报相关情况。

第十七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管理本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工作。要重点做好测评工具(系统)开发或选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以及对培训机构、市县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实施测评的监管。

第十八条  培训机构要做好参训教师诊断测评和培训测评的服务及相关组织工作。重点做好诊断测评工具与培训课程的衔接,确保教师有效选学;完善网络研修平台功能,做好教师线上学习的测评;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做好教师线下实践成效的测评。

第十九条  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管理本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工作。要会同培训机构,重点做好培训测评的管理以及对中小学校实施测评的监管。

第二十条 中小学校负责组织实施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工作。要会同培训机构,重点做好教师诊断测评、校本研修和线下实践成效测评的管理,确保测评结果客观有效。

 

编辑:张虎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辉县市文昌中学 特此声明。